|
 |
蝌蚪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 ;1.《本草拾遺》:蝦蟆兒生水中,有尾如鮽魚。取青胡桃子上皮和為泥,染髭發(fā)一染不變。(其)卵主明目。 2.《綱目》:蝌蚪生水中,蝦蟆、青蛙之子也。狀如河豚,頭圓,身上青黑色,始出有尾無足,稍大則足生尾脫。俗三月三日,皆取小蝌蚪以水香之,云不生瘡,亦解毒治瘡之意也。
【拼音名】Kē Dǒu
【英文名】Tadpole
【別名】活師、科斗、活東、玄魚、蝦蟆子、玄針、蝦蟆兒、聒子、蝦蟆臺、蝦蟆粘、水仙子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蛙科動物黑斑蛙、金線蛙或澤蛙的幼體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Rana nigromaculata Hallowell2.Rana plancyi Lataste3.Rana limnocharis Boie. 采收和儲藏:春季于水中撈取,除去雜質,洗凈,開水燙死,烘干或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 1.黑斑蛙,體長約70-80mm,雄蛙略小,頭長略大于頭寬,吻鈍圓,吻棱不顯;鼻孔距眼距吻端為近,眼間距窄,為上眼瞼寬之1/2;鼓膜大,為眼徑的2/3-4/5,犁骨齒兩小團,左右不相遇。前肢短,指趾端鈍尖,指長順序3,1,2,4,指側有窄的緣膜,第2指的最顯著。關節(jié)下瘤明顯。后肢較短而服碩,脛跗關節(jié)前達眼部,左右跟部僅相遇或不相遇,趾間幾為全蹼,第5中餐上側緣膜發(fā)達;關節(jié)下瘤小而明顯;外跖突小,內路跖突小,內跖突窄長,有游離的刃狀突出。皮膚不光滑,背面有1對較粗的背側褶,二脊側褶間有四行至六行不規(guī)則的短膚褶,若斷若續(xù),長短不一,變異頗大,側褐到體側的皮膚也不光滑,腹面皮膚光滑。雄蛙有1對頸側外聲囊,第1指基部有精肥的灰色婚墊,滿布細小白疣。生活時顏色變異頗大,背面的基色為黃綠色或深綠或帶灰棕色,具有不規(guī)則的黑斑,背中賄有1條寬窄不一的淺色的縱脊線,由吻端直到肛部;北方的雌性蛙多有深醬色或黑色者;背側褶處色較淺,為金黃或黃或淺棕色,四肢背面有黑色橫斑。 2.金線蛙,體長50mm左右,雄蛙略小,頭略扁,頭長寬幾相等,吻鈍圓,吻棱不顯,眼間距小于鼻間距或上眼瞼之寬,鼻孔在吻與眼之間;鼓膜大而明顯,幾與眼徑等大,緊接在眼后;犁骨齒兩小團。指趾端尖圓,指長順序3,1,4,2,第1,3指幾等長,關節(jié)下瘤小而明顯。后肢粗短,脛跗關節(jié)前達眼與鼓膜之間,左右跟部僅相是,趾間幾全蹼,第4,5跖間之蹼達跖基部,并節(jié)下瘤小而明顯,內跖突發(fā)達成刃狀,外跖突小。背面及體側的皮膚有分散的疣,背側有1對寬厚的背側褶自眼后至胯部,有時在后端不連續(xù),褶的最寬部分幾與上眼瞼等寬,顳褐不顯;腹面光滑,肛部有疣。生活時背面色綠或橄欖綠;背側褶及鼓膜棕黃色;后肢背面棕色橫紋不顯,股后方有1知黃色縱紋,這縱紋下面有1條較寬的醬色縱紋,腹鮮黃色或帶有棕色點,尤以咽及胸部更為明顯。雄性有1對咽側內聲囊,第1指有婚墊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常棲于池塘、水溝或小河內。產(chǎn)卵季節(jié)3-6月;蝌蛘體形大,灰綠色;尾較細弱,有斑紋,尾端尖;角質頜適中。 2.習居于有蓮花的池塘內,平時多匍匐在荷葉上或居于較大的池塘內或湖邊。產(chǎn)卵季節(jié)4-6月。蝌蛘后肢發(fā)育良好時,全長38-45mm;尾端尖細,口角及下唇乳突。 資源分布:1.黑斑蛙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分布。 2.金線蛙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山東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【性狀】性狀鑒別,本品呈扁圓形或不規(guī)則的圓狀,皺縮,灰黑色,大部尾巴脫落,腹扁平,背隆起。長15mm,寬8-10mm,腹部有螺旋形圈紊或不明顯。質脆易碎,氣味腥臭。
【藥理作用】 濃度為1:50(V/V)的蝌蚪提取液處理培養(yǎng)的人宮頸癌(HeLa)細胞,可抑HeLa細胞生長,集落形成能力下降。隨培養(yǎng)時間延長,細胞內顆粒增多,貼壁能力隆低,而對中國地鼠卵巢細胞去有刺激生長作用,表明蝌蚪提取液是1種較好的抗部制劑。 以2%的蝌蚪提取液培養(yǎng)小鼠紅白血病細胞(MELC),結果:生長曲線顯示蝌蚪提取液可抑MELC生長;聯(lián)苯胺染色反應顯示MELC胞漿中血紅蛋白的合成隨提取液作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,說明蝌蚪提取液有誘導MELC發(fā)生終末分化的作用;流式細胞儀分析亦證明蝌蚪提取液使處于G2+M期的細胞數(shù)降低,而處于G0+G1期的細胞數(shù)升高。
【性味】甘;寒
【歸經(jīng)】脾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解毒。主熱毒瘡腫;流行性腮腺炎;水火燙傷
【用法用量】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經(jīng)埋藏化水后搽敷。
【附方】①治火飚熱毒,一切瘡療:蝌蚪一升,淘凈,加舊石灰半斤,稠成水,日曬,調加三黃散攪勻,再曬至干收藏,臨時加冰、麝,水(化)開搽。(《本草求原》)②治無名大毒,一切火毒、瘟毒:寒水石、凈皮消、川大黃各等分,研極細末;用蝌蚪水(初夏時,撈取蝌蚪,收壇內,泥封口,埋至秋天,即化成水)一大碗,入前藥末各二兩,陰干,再研勻,收磁罐內,每用時,以水調涂患處。(《醫(yī)宗金鑒》蝌蚪拔毒散)③治流行性腮腺炎:蝌蚪一斤,冰片一錢。將冰片加入活的蝌蚪內,待溶化成水后涂患處,每天三、四次,連涂二至三天。(蘇醫(yī)《民間驗方選集》)
【各家論述】 1.《本草拾遺》:主火飚熱瘡及疥瘡,并搗碎敷之。 2.《本草蒙筌》:爛搗為火瘡敷藥,絕無瘢痕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
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