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黃紫堇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始載于《東北植物檢索表》。
【拼音名】Huánɡ Zǐ Jǐn
【英文名】all-grass of Ochotsk Corydalis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罌粟科植物黃紫堇全草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orydalis ochotensis Turcz. 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收,洗凈,曬干或鮮用。
【原形態】黃花紫堇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25-60cm,無毛。莖直立,多曲折,縱棱明顯似翅狀,上部多分枝。葉有長柄,柄基略扁大成鞘;葉片輪廓三角狀卵形,三回三出全裂,一二回裂片均具柄,末回裂片倒卵形,先端鈍圓或急尖,常具2-3缺刻,柄短或無。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,疏列花10余朵;苞片大,寬卵形,寬4-9mm,全緣;花梗長度為苞片長的3/4-1/2;萼片小,膜質;花冠黃色,長15-18mm,外輪上瓣的瓣片卵形;具雞冠狀突起,距細,長為全瓣長的2/5-1/2;子房條形,柱頭扁,上寬下狹,先端4裂。蒴果倒披針形,長8-12mm,直徑3-4mm,花柱、柱頭宿存。種子2列,10余粒,扁圓形,直徑1.3mm,黑色,有光澤,種阜白色點狀。花期6-8月,果期8-9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環境:生于蔭的雜木林下、巖旁、溪畔或采伐跡地。 資源分布:分布黑龍江、吉林等地。
【化學成份】全草含阿片堿(protopine),黃紫堇明堿(ochotensimine)山緣草定堿(adlumidine),二去氫碎葉紫堇堿(didehydrocheilanthifoline),元胡索明堿(yenhusomine),元左右胡索米定堿(yenhusomidine),黃紫堇欽堿(yenhusomine),元胡索明堿(yenhusomine),元胡索米定堿(yenhusomidine),黃紫堇欽堿(corytenchine),甲基黃紫堇欽堿(corytenchirine)及蓮可寧堿(lienkonine)等生物堿。還含異黃紫堇堿(isochotensine),黃紫堇堿(ochotensine),碎葉紫堇堿(cheilathifoline)及黃紫堇星堿(corytensine)。
【性味】苦;涼
【歸經】肺;心;膀胱經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解毒。主瘡毒腫痛;痢疾;肺結核咯血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3-9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【各家論述】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全草:味苦、性涼,有清熱解毒、利尿止痢的功能。用于瘡毒、腫痛、痢疾、肺結核咯血等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 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