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鯇魚膽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
【拼音名】Huàn Yú Dǎn
【英文名】Grass carp gallbladder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鯉科動物草魚的膽囊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(Cuvier et Valenciennes) 采收和儲藏:捕得后,剖腹,取出膽囊,洗凈,鮮用。
【原形態】草魚,體長,略呈圓筒形,腹圓無棱,尾部側扁。頭鈍,口端位,無須。上頜稍長于下頜。眼較小,上側位。鰓耙短小呈棒形,排列稀疏。下回齒2行,為梳狀櫛齒。,具斜狹下凹嚼面。邊緣具斜條狀溝紋。鱗片頗大,側線鱗39-46。背鰭3,7,無硬刺,起點與腹鰭相對。臀鰭3,8,亦無硬刺,身體各部分比例隨個體大小不同而有差異幼魚的頭長和眼徑相對 地較成魚為大,尾柄長,眼間距較成魚為小。/體呈茶黃色,背部青灰色,腹部銀白色,各鰭淺灰色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環境:棲息于江河湖泊中屬中下層魚類,生活于近岸多水草區域。為草食性魚類。生殖期4-7月。東北較遲。 資源分布:南至廣東、北至東北平原地區均有分布。現人工養殖成功,分布則更為廣泛。
【性味】味苦;性寒;有毒
【歸經】肝;腎經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利咽明目;祛痰止咳。主咽喉腫痛;目赤腫痛;咳嗽痰多
【用法用量】外用:適量,膽汁滴耳、滴眼或搽。骨服:入丸、散,1.5-2g。
【注意】肝、堅功能不全者禁服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 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