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灰樹花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拼音名】Huī Shù Huā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多孔菌科真菌貝葉多孔菌的子實體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olyporus frondosus(Dicks.)Fr.[Boletus frondosus Dicks.] 采收和儲藏:春、秋季子實體成熟時采收,除去柄蒂部及雜物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貝葉多孔菌 子實體有柄或近無柄,柄可多次分枝,形成一叢覆瓦狀的菌蓋,直徑可達40cm以上。菌蓋半圓形、扇形至匙形,寬2-7cm,厚2-7mm,肉質(zhì)或半肉質(zhì);蓋面灰色,干后灰褐色,有細纖毛或絨毛,漸脫落至光滑,無環(huán)紋;蓋緣波狀,薄而銳。菌柄短或長,有分枝,扁柱狀,與蓋面同色,側(cè)生。菌管白色,下延,管厚2-3mm;管口面白色;管口圓形、近圓形至多角形,每1mm間2-3個。菌肉白色或近白色,纖維狀肉質(zhì),厚達2mm。孢子卵形至橢圓形,無色、光滑,(5-6)μm×(3.5-5)μm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闊葉樹的樹干上或木樁周圍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黑龍江、吉林、河北、浙江、福建、廣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【性狀】 1.性狀鑒別 子實體覆瓦狀叢生,有柄或近無柄。菌蓋扇形或匙形,寬2-7cm,厚1-2mm。表面灰褐色,較光滑,有時可見短茸毛;孔面白色至淡黃色,密生延生的菌管,管口近圓形至多角形。體輕,質(zhì)脆,斷面類白色,不平坦。氣腥,味微甘。 2.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:類白色或淺灰黃色。菌絲偶見分枝,壁薄,有橫隔,無鎖狀聯(lián)合,直徑5.5-10μm。孢子卵圓形至橢圓形,無色,光滑,直徑3.5-6μm。
【化學成份】含多糖。尚含微量鈣、鎂、汞等。
【炮制】取原藥材,除去雜質(zhì),分成小片。60-80℃烘干或曬干。置陰涼干燥處,防蛀。
【性味】甘;平
【功能主治】益氣健脾;補虛扶正。主脾虛氣弱;體倦乏力;神疲懶言;飲食減少;食后腹脹;腫瘤患者放療或化療后有上述癥狀者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0-20g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 |
|
|
|
 |
|
|